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nbsp这1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快速
家有儿女的,给孩子打疫苗是必不可少的。接种疫苗,俗称打防疫针,是保护孩子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今随着预防接种知识的推行,不晓得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的父母大概不多了。不过很多人都是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掌握必要的接种疫苗的知识,对家很有必要!
1、为何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婴儿出身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原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步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2、哪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
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应在接种前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过敏史,有癫痫(羊癫疯)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点症(疫苗接种后体内不能产生免疫力)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种。如儿童得了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得了其它疾病还没有康复,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要接种,等恢复健康以后再接种。建议家长多了解一些疫苗相干的说明书,积极协助预防接种的医生进行接种。
3、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亵服,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接种终了,应在接种场所视察分钟,医院。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仔细照料,注意视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
(3)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合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次,每次分钟。
(5)接种卡介苗后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步构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1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没必要惊惶。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和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4、为何预防接种能防病?
当细菌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产生一种抵抗这类细菌的物资,叫做抗体。病好后,这类特异性抗体依然存留在体内,如再发生有这类细菌侵入人体,人就有抵抗力而不再得此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患过一次后,就不会再患二次,就是这些特异性抗体在起作用。预防接种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人工预防,具体方法是将被特殊处理过的细菌、毒素或病毒做成各种特异的预防针,然后接种到人身上,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如再有这类病原体侵入人体,人就有足够的抵抗力去消灭他们,因此不病发或病发很轻。
5、预防接种后的儿童都能毕生免疫吗?
预防接种后免疫效果延续久长与否,要看每种制剂不同而定,与被接种者的年龄亦有一定关系。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死疫苗(简称乙脑疫苗)产生的免疫期只有1年,而且年龄越小消失越快,所以流行地区需要每一年接种。麻疹疫苗接种一次成功后,免疫效果可维持几年乃至10几年,但在出身6个月之内的儿童接种效果就不明显。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的效果也可以保持几年,但百日咳菌苗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即便间隔6~8周连续注射3次,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有的疫苗每隔一定时间就需要再加强接种。卡介苗的效果虽比较持久,但有接触结核病人可能的儿童,到7岁或12岁时就需要再接种,这样才能保持较持久的免疫能力。
预防接种毕竟与天然免疫的情况不同,由于预防接种主要是靠人工的方法把死的或对人体无毒的或减弱了毒力的活细菌、病毒或毒素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抗体)。对人体的这类刺激虽然比自然感染的毒性远远为低而且较为安全,但免疫力的持续时间也就没有天然免疫时间久长,所以目前还不可能做到预防接种后毕生免疫。
6、为何预防接种要有始有终?
我们知道,预防接种可以增加孩子对传染病的自然抵抗力。但在预防接种后,不是马上能产生抗病能力(俗称抗体),需经一至二周或更长时间,才能起预防疾病的作用。一般来说抗体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期四至6年,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期一年。过了这个时期抵抗力就会逐步下降,又有感染这类传染病的可能。因此,为了取得较长时间的有效作用,保持人体自然抵抗力,就必须按规定的期限复种或加强接种。另外,由于各种疫苗的性能不一样,有的只需一次接种,有的需经2~3次接种后才能产生抗体,到达预防疾病的目的。所以,不论是注射或口服疫苗,都必须按规定的次数进行,否则是无效的。总之,预防接种要有始有终,坚持把需断续几次的接种按时按次做完,并且还要坚持完成间隔数年一次的加强接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到达预防的目的。
7、几种预防接种可否同时进行?
过去认为,几种预防疫苗同时接种可能相互影响,乃至使接种后反应增强,因此有些地方规定,两种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2周,两种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4周。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时接种。例如,在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同时接种卡介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不但不会影响免疫力的增加,而且还可使反应不加重。但为了保证安全,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剂不能同时运用在同一部位。
8、小儿在哪些情况下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有以下情况时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可引发严重反应。
(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得了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也不宜预防接种。
(3)得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
(4)得了皮肤病时。
(5)正在感冒发热的病儿不宜接种,以避免加重病情。
(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日咳预防针,以避免引发抽风。
(7)有免疫缺点的孩子,也不能接种任何预防疫苗。
(8)腹泻孩子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等病好后两周才能吃。
9、儿童预防接种后有哪些正常反应?
接种任何一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一种外来刺激。活疫苗、活菌苗的接种,实际上是一次轻度感染;死菌苗、死疫苗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刺激。而人体生来就有“排斥异己”的本能,因此,接种后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反应。这类反应的轻重,与疫苗种类、质量、使用方法和接种对象的身体素质有关。应正确认识,并注意与疾病相区分。
以局部红肿为主的反应: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左右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等现象,又称为局部反应。局部红肿直径在2.5厘米以下者为弱反应,2.6~5厘米为中等反应,5厘米以上者为强反应。强反应有时可引发局部淋巴结肿痛、淋巴管发炎等。局部红肿及疼痛多数在1~2天、少数在3~5天自行消弱。卡介苗接种的方法不同,其反应也有所不同。采取皮内注射后,2~3周后出现反应,局部可有硬块、脓疱、溃疡、结痂的进程,一般要延续2~3月。采取划痕法接种,1~2周出现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疱疹,3~4周逐步结痂并脱落。这类局部反应一般没必要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孩子搔抓后构成局部感染。
以发热为主的反应:又称为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一般在接种死疫苗一天内出现,体温在37.5℃左右为弱反应,37。5~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除体温升高外,还可有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一般在1~2天内消失,很少有延续3天以上的。接种活菌苗或活疫苗时全身反应比较晚,一般在5~7天才出现。如麻疹疫苗,一般在接种后一周左右出现。目前所用的预防接种制剂,大多数反应都是轻微、短暂的,不需做医治处理,1~2天便可恢复正常,中度以上的反应极少。全医院救治,对症处理。局部红肿可用热毛巾热敷。因而可知,接种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和出现发热等是人体正常疫苗反应的结果,都是正常的,没必要担心。固然,也有极少数人出现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及神经方面异常和局部化脓、淋巴结化脓等情况,则属异常反应,必须尽快请医生处理。
10、儿童预防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有哪些?
1.晕针:在疫苗注射后即刻或几分钟内产生。患儿可以突然丧失知觉,呼吸减慢。多见体弱儿童。常与空腹、疲劳、室内空气不好、精神紧张或恐惧有关。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头放低,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并喂些开水或热茶,一般过会儿就可恢复。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
(1)速发型过敏反应可有以下不同表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神经系统过敏症。
(2)血清病:可产生在一次大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2~12天,局部出现红肿、淋巴结肿大,低烧,皮疹,眼睑水肿及关节痛等。需注射肾上腺素等,并要精心护理,不过,这类血清病目前已极少产生。
(3)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在接种含脑组织的疫苗(如狂犬病疫苗),过7~30天后,病人出现手足麻痹,四肢酸痛、无力及上升性麻痹等,或有发热和脑部症状。产生此症者常留有后遗症,致残乃至死亡,医院医治。
3、接种后全身性感染:原有免疫缺点或医源性(如长时间使用激素)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在接种后可产生全身性感染。必须立即注射特异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医院医治。对这类儿童应严禁接种活疫苗。
4、引发潜伏的感染:如夏季接种百、白二联疫苗,可能引发小儿麻痹症;伤寒菌苗可引发单纯疱疹,种痘可引发脑炎等。
除上述的一些缘由及表现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没有严格掌握忌讳征,接种途径、部位的毛病,接种剂量过大、消毒不严及误种等,都可引发不良反应。但这与接种制品无关。实践证明,预防接种引发的不良反应是极少的。只要医务人员认真负责,家长密切配合,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关,是完全可以减少副反应产生的。
11、预防接种后产生反应怎么办?
免疫制剂在人体接种以后,除少数没有反应外,大多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均属正常现象。如卡介苗接种1个月左右局部出现红疹、脓疱、结痂等,这是正常的。注意不要用手抓挤、脓水多时可涂点紫药水,待脱痂后即愈。预防接种后常出现的反应有:
①局部反应。局部的红肿、疼痛或接种的附近淋巴结有肿大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
②全身反应。发冷、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出现这种情况时要适当休息,多饮水,反应会逐步消失。如果体温太高,可进行对症处理,但最好用物理降温法。
③过敏反应。预防接种引发过敏反应者极少,如果产生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可能摸不到或很细弱,手足发凉、口唇发紫、抽风、昏迷等症状。哪怕是其中一部分症状,都要立即让病人平卧,如有条件可注射肾上腺素,并尽快请医生救治。
为了安全起见,得了结核病及心、肝、肾疾病者,一般不要进行预防接种;有过敏性疾病也都不宜接种。在患急性传染病及其恢复期、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等进程中暂不要接种。
以上文字均转自互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中天络自媒体二百八二万用户定阅任何建议、想法、供稿
都可E-mail:koreakor
.
痛风不致命长时间反复发作却会致命盘县妥乐白果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